叉车轮胎有充气轮胎和实心轮胎。轮胎充气压必须按原厂规定标准,不得过高或过低。过高则使轮胎弹性降低,线层容易断裂。气压过低会引起轮胎的剧烈变形,温度,造成脱胶或断裂,还可能使外胎在轮辋上移动磨损胎圈,严重时内胎气门嘴会被撕裂。 (1)外胎 外胎有裂口、穿洞、起泡、脱层等损伤时,应根据具体情况修补或翻修。 外胎胎体周围有连续不断的裂纹,胎面胶已磨光并有大洞口、胎体线层有环形及整圈分离情况时,应予更换。 (2)内胎 发现有小孔眼时,可进行热补或冷补。 1)热补:将内胎损坏处周围锉的粗糙,将火补胶贴在损坏处,并使破洞小孔刚好在补胶的中心,然后将补胎夹对正火补胶装上,拧紧螺杆压紧再点燃火补胶上的加热剂,待10-15min,即可粘结严密。 2)生胶补(冷补):将内胎破口处周围锉得粗糙,涂上生胶水,待胶水表面微干后再涂二次胶水,当胶水风干后,将准备好的生胶贴附在破口上,加压并加温140-145℃,保温10-20min使生胶硫化,待冷却后,即可粘结严密。 3) 内胎有折叠、严重且无法修复;老化发粘变质;变形、裂口过甚均可报废换新。
(1)良好的低温性能 如果制动液低温时流动性差,容易凝固,将使管路、泵等堵塞,制动时会感到制动踏板很硬,踩不动而无法制动。通常要求制动液在-40℃不凝固,流动自如。 (2)适当的黏度 黏度过大,低温流动性变差,制动性能下降;黏度过小,高温环境中不能提供可靠的润滑且容易渗漏。为保证制动缸和橡胶皮碗能很好地滑动,要求制动液有适当的黏度。 (3)沸点要高 叉车每个工作循环中频繁前进和倒退,制动摩擦片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,使制动系统温度升高,如使用沸点低、易于蒸发的制动液,则局部制动系统的管道内会充满制动液蒸汽,产生气阻,引起制动失灵。因此要求制动液应具有较高的沸点(干沸点是制动液不含水分时的沸点,湿沸点是制动液含有一定水分的沸点),较低的蒸发性,以减少气阻的产生。 (4)较好的防腐蚀性 为保证长期使用制动液不会对金属管路、构件产生腐蚀,要求制动液中添加防锈剂。 (5)良好的化学安定性 制动液长期在高温下使用,要求不产生热分解和重合而使油品增黏,也不允许生成油泥沉积物。 (6)对橡胶的影响小 在制动系统中有许多橡胶密封件,为了不降低制动皮碗等橡胶密封件的机械强度和弹性,要求制动液对橡胶的膨胀率影响要小,以免皮碗等长期浸泡在制动液中,强度、体积和质量发生超常变化。
1、叉车的活塞销: (1)作用是连接活塞和连杆,并传递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。活塞销与其座孔、连杆小头的安装一般采用“全浮式”。所谓“全浮式”,即发动机工作时,活塞销在连杆小头及活塞座孔中都能白由转动。 (2)装配时活塞销与其座孔间应有一定的紧度,常先将活塞放入70~90℃的水或油中加热,然后在销表面涂上机油,用手拇指的力量推入,再在活塞的锁环槽中装上两个锁环。 2、叉车的连杆: (1)作用是连接活塞与曲轴,传递两者之间的作用力,并把活塞的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。 (2)叉车的连杆由小头、杆身及大头三部分组成,连杆由小头与活塞销配合,小头内装有青铜衬套,小头和衬套上的孔及切槽可存机油。大头由两个半圆件组成,被分开的半圆件件叫做连杆盖,两部分用高强度精制螺栓紧固,装配时应按规定扭矩拧紧。连杆轴瓦上有油孔及油槽,安装时应将油孔对准连杆大头上的油眼,以使喷出的机油能甩向气缸壁。